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信貸超新星--William Gross


信貸超新星


世界就這麼結束……
不是一聲轟鳴,而是一陣嗚咽。
──T.S.艾略特




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是少數明白的人。根據明斯基提
出的複雜經濟模型,信貸膨脹最終將走向他所稱的「龐茲型融資」(Ponzi
finance)。明斯基認為,信貸體系中最初的放貸金額較低,較能自我持續,
他稱之為「對沖型融資」(Hedge finance)。然後人們將愈來愈大膽,更積
極利用槓桿,進入「投機型融資」(Speculative finance)模式,需要更多
信貸來償還到期的舊債。最後,光是為了支付愈來愈沉重的利息費用,就
需要額外的信貸,此時就進入最後的「龐茲型融資」,而這將導致通膨加速。


明斯基的理論是在接近半個世紀前,1971 年美元與黃金脫鉤,震撼世界後
不久發展出來的。它基本上是一種「週期性受控模型」(cyclically contained
model),承認會有衰退,而體系中的槓桿降低之後便會復甦。那是當年的
情況。他可能無法想像,自 1970 年代起,美國的信貸膨脹情況會是如此誇
張(如圖 1 顯示,其他成熟市場的情況也類似)。雖然這數十年來有週期性
去槓桿現象,但去槓桿的情況總是很溫和,甚至連 1979-81 年的沃爾克年
代也不例外。明斯基在 1970 年代初擬定其理論時,美國的信貸餘額**為 3
兆美元。目前美國信貸餘額已達 56 兆美元,而且還正不斷增加。這已成為葛 洛 斯 投 資 展 望
一頭需要不斷增加燃料的怪獸,一顆不斷膨脹、但也開始自我消耗的超新
星。每 1 元的新信貸,產生的熱似乎愈來愈少。在 1980 年代,4 元的新信
貸可以產生 1 元的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過去十年,10 元的新信貸
才能產生同樣效果;自 2006 年以來,甚至需要 20 元。明斯基的龐茲型融
資到了 2013 年,愈來愈傾向服務債權人與市場投機客,而不是實體經濟。
一如宇宙,這種「信貸新常態」有熵的特質,新信貸產生的「熱」或實質
成長如今一年比一年少:經濟實質成長率現在只有 2%,遠低於過去 50 年
的 3.5%,未來甚至可能更低。
當可投資的資產風險太高、報酬太少時,倒數計時便開始了。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Italy's future
















歐債的問題演變至今 已經由2010年的恐慌下殺(Acute Phase)轉為目前的成長困境(Chronic illness)
2010年時由希臘開始引爆的歐洲國家主權債務危機讓當時市場極度恐慌(Acute Phase)
歐洲各國其實問題不太一樣
希臘是因為公務體系龐雜導致國家債台高築 加上政客又不肯面對現實 決定繼續欺騙選民
才會引發市場對其違約的憂心重重
愛爾蘭和西班牙則是因為房地產泡沫化導致的金融體系凍結
現金嚴重滯留 就像人體的血液暫停流動一樣 幾乎可以宣告金融死亡
義大利的問題卻主要在於勞動市場的競爭力不足

1999年後歐元區的誕生 使得德國成為最大的受惠國
德國馬克相較於歐元可說是被嚴重低估
勞動成本又大量下滑
使得德國出口暢旺 加上鷹派央行對其資產市場管控得宜
德國並沒有出現類似西愛兩國的房產泡沫困境

義大利很可能成為下一波市場恐慌的焦點(或者已經是了?)
2/24 2/25的全國選舉牽動著整個金融市場的神經
將會有幾個可能的選舉結果
一是中間偏左的Bersani贏得參眾兩院多數
且與Monti組成聯合政府
雖然左派有些內部聲音不太認同Monti的改革方案
但一般認為Monti的政治手腕極佳 應可充分斡旋達成協議
最糟的情況則是貝魯斯柯尼贏得眾議院多數
這將對義大利的改革前景埋下一顆未爆彈

但一般國際都認為 義大利如果能夠堅持改革方案的話
經濟成長的潛力仍大(5~6% in ten years)
而不會落入當前的零成長困境I(Near-Zero growth)

Italy’s election -----Long after the party

2013年2月13日 星期三

Growth isn’t enough to help the middle class---Washington Post




美國昨日最大的政治新聞即昰Obama發表了一年一度的國情咨文
且共和黨的政治新星Rubio和Tea Party的Paul Ryan也在Obama演說完畢後回應反擊

經濟議題當然是兩方辯論的焦點
但就在一片政治口水當中 Washington Post的這篇文章點出了許多三位政治人物(其中兩位都可能競逐2016美國總統大位)都想要巧妙加以迴避的關鍵問題

Obama和Rubio都將焦點放在美國的中產階級上
並提出"經濟成長"將昰解救中產階級的唯一方法

回顧美國自二戰後的經濟歷史而言
經濟衰退與其之後的經濟復甦相互交織而成美國的20後半世紀
經濟活動的強弱影響了聯準會的利率決策 美國國會的各項立法
歷任總統的連任與否 甚至於美國的外交方針

在經濟衰退時期 美國政府和聯準會齊手
降低利率 擴大財政支出 刺激消費 並鼓勵企業創新與茁壯
真正受惠於人民的 不是GDP成長率 或國家財政盈餘與否
而是實實在在的就業"參與率"與"家戶所得成長率"
也就是 人民對於今年GDP成長多少其實不大有感
有感的昰自己有沒有工作?  家庭可用的財富有沒有變多?

所以經濟衰退之後 政府努力之下的經濟復甦 應該要能夠順利帶動起就業率和家戶所得成長率
這就是"經濟復甦的就業強度"(“job intensity” of growth)
自1948年到1982年間
平均經濟每往上成長一個百分點  就業率就會被拉升0.6個百分點
但Obama前四年的成績是0.3個百分點 ;
經濟每往上成長一個百分點  就業率就會被拉升0.5個百分點
但Obama前四年的成績是0.25個百分點

所以顯然成長並不是所有問題的萬靈藥(Panacea)
美國應該針對最迫在眼前的分段減支與國債上限盡最大努力
而不是一味將責任推給成長力度不足!